学院概况
我校第一位上《中国文学家辞典》的教师
编辑:刘萌  日期:2021-10-14  阅读:

1960年我分配到曲阜师院 (我校前身),在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任助教。教研室主任胡远也是助教,还有个身份是青年作家。1958年冬他的长篇小说《小清河上的风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团中央向全国青年推荐这部作品。当时教研室年纪大的有位五十来岁的讲师,叫王冰洋,人瘦弱,似乎常年穿着黑中山装,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他通常是在教研室政治学习或布置研究任务后,很少发言。他也很少有课,好像讲过几节通俗文学写作。1961年底某日晚,王老师突然生病,62年元旦在城里县医院去世。我去医院看过他,或者是我与他人拉着地排车送他去医院的,记不清了。那时这类活青年教师常干。我对王老师知之甚少。
  王老师去世十七年后,北京语言学院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文学家辞典》,由于当时粉碎四人帮没几年,国家处于拨乱反正时期,所以这套辞书在文化界反响很大。我在《辞典》“现代第二分册”中突然发现了王冰洋老师的条目,他是我校唯一被收录的教师。这套《辞典》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套较完整的查检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工具书,录选相当严肃正规,山东师院也只收录了全国知名教授田仲济、诗歌评说家冯中一(后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王冰洋老师的条目约千字,从中我才知道了王老师的基本情况。王冰洋出身贫寒,小学只读了三年,13岁便进济南鲁丰纱厂做童工。他热爱文学,刻苦自学,19岁至28岁,先后在天津《盖世报》、济南《民国日报》等几家报社任编辑。卢沟桥事变后,他流亡四川,在顾颉刚主办的《通俗读物编刊社》任编辑,还曾代编《洪钟》,并与李劼人(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作者)等负责四川文协(我党支持的“文化界抗敌协会”)。在这期间,王冰洋响应文协“提倡大众化,创造通俗作品”的号召,编写出版了六、七十本抗日通俗读物,如《血战垣曲》、《开荒献粮》、《大战午城镇》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评书形式,歌颂了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的精神。还发表了十几部中、短篇小说,如《惠堂老伯》、《妻孥》、《手枪和黄牛》等,反映了抗战前后城乡各阶层人民争取解放、追求真理的一些侧面。1946—1948年,《新民晚报》副刊以近三年的时间连载了王冰洋的《儒林末史》,共500多节60余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还发表了400余篇文艺评论和杂文。1949年后,王冰洋任西南学院教授,后任南京师院、山东师院、曲阜师院讲师。
  《中国文学家辞典》给王冰洋的定位是“现代作家、评论家”,我觉得他还是编辑家、通俗文化专家。抗日时期,他是多产作家,还参与负责四川文协,可以看出他在大后方文坛的影响。1949年后,辗转调入曲师。他的不同寻常处在于:一是他一个初小尚未毕业的童工,通过刻苦自学成为当时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出版社的编辑,创作了那么多文艺作品和评论;二是他这样的经历和业绩,1950年调任南京后降为讲师(那时尚未反右,不可能是右派的原因),在我和他共事的一年多中,他这位讲师不“讲”,基本上没有多少具体工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也异乎常理。
  曲阜师院建校初期,有像王冰洋这样的“中国文学家”讲师,有像胡远这样的作家助教(胡远直到调走仍是助教),这一方面从一个局部显示了这所新建农村大学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比如说当今一个初小三年级的童工(如果还有的话)想成为歌星或许有些希望,想成为大报、大出版社的编辑和大学教师可能性是极小的,那么多的博士、硕士在那个门坎外排着队哩。

(作者黄清源,转自《曲阜师大报》2012.11.22)


 

上一条:风雨沧桑执教路

曲阜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37--4455754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鲁ICP备05001950号-1